晶雪产品更多>>
- 供应气调贮藏库,气调果蔬保鲜库,气调
- 供应拼装式冷库尺寸定制,拼装式冷库
- 供应双温冷库库体销售,双温冷库定制,
- 供应移动冷库设计安装,移动冷库定制,
- 供应大型冷库工程设计,大型冷库工程安
- 小型冷库库体设计,小型冷库选配设计,
- 供应食品冷冻库安装,食品冷冻库设计建
- 供应食品速冻库定制,食品速冻库设计安
- 供应保鲜库,保鲜冷库制造商,保鲜冷库
- 供应冷藏库建筑,冷藏库设计建筑,冷藏
晶雪案例更多>>

首页 > 晶雪新闻 > 常见问题 > 正文
冷库保鲜技术发展
冷库保鲜是一种传统的保鲜方法。早在三千多年前人们已开始利用天然冰来保藏鱼虾。如春秋时的《诗经》上《幽风七月》中就有“凿冰冲冲,纳于凌阴”之说。明人(公元1643年)何景明《绷鱼诗》中也有“炎天冰雪护江船”的描述。沿藉至浙江北部沿海将贮存的天然冰作为商品,供应渔船出海保鲜。据查当时宁波镇海大榭、定海盐城、东荡田等地农民已于冬日汲水纳于田间过夜取冰藏于窖,渔汛出售作为水产保鲜之用。上述传统的冷库保鲜方法在浙江持续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1931年,浙江省立水产加工模范工厂在定海成立,内设有二台小功率氨压缩机,用于制冷和制冰,日制冰能力为7吨,此厂规模虽小,实为浙江省首座水产制冰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冰藏所用的冰由自然冰向机制冰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宁波、温州、舟山、海门、玉环等地陆续兴建冷藏制冰厂,库容量逐年增加。由于冰源充裕,水产品的冷库保鲜比重也逐渐上升。60年代采用的水产品冷库保鲜方式是以冰鲜船收购运销陆上冰藏为主,至70年代逐步改为渔船带冰在海上第一线保鲜返港投售。保鲜方法从散装层鱼层冰朝装箱加冰方向发展。
1965年,玉环县民主大队钓机帆渔船曾仿照渔轮冰藏方法进行装箱加冰保鲜试验,获得成功,使渔获质量明显提高。
70年代,陆上大量冷库组建,为水产品贮藏、转运提供了条件.
1974年,宁渔公司首先从日本进口载重量1125吨,铝盘冻鱼13吨/6小时次。海水制冰的“海丰825”冷藏船,使浙江水产品海上保鲜冷藏运输步入现代化行列。
1975年,浙江省发展灯光围网作业,上层鱼产量不断提高,冰鲜运输船跟不上生产需要,在气温高,网产量大,鱼货易变质的情况下,省水产局下达《机帆渔船冷却海水保鲜试验》项目。由省海洋水产所、宁波地区水产局、宁海县水产局、宁渔公司、宁波冷冻机厂等单位参加,试验利用制冷装置将隔热鱼舱中的海水温度预降到0℃左右,渔获物置入冷却海水中使鱼体温度迅速降至0℃左右,结果表明,保鲜3~4天,鱼体较坚实,不破肚、属鲜销级。它与用冰保鲜比较,具有鱼体降温迅速,保鲜时间延长,鲜度好且均匀,无变质次鱼,处理鱼货简便,费用减少56%,实际收益增13%等优点。但此法对渔舱隔热防漏要求高,给推广带来困难。
1976年宁波水产公司和奉化海带育苗厂开展了鲜鱼连续冻结新工艺的试验,他们把以冷风机为主要热交换手段收隧道式冻结装置改为盐水盘架连续冻结旧产量达20吨/日。该装置具有单位产量高,冻鱼质量好、干耗少、鱼块表面平整、电耗低、投资省、机械化程度高等优点。同时具有冻鱼、制冰两种功能,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设计工艺在当时尚属先进。1982年获浙江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1977年后机帆渔船曾一度试用片冰和管冰冷藏鱼货,但因其含冷量少,易融化,未获推广。
1978年舟山二渔公司从日本引进装有平板冻结机的单甲板双拖娓滑道渔轮6艘,在省内开创了渔获物在船上冻结保鲜的先例。
为了克服鱼舱因无隔热设施造成融冰迅速的弊端,省海洋水产所等单位从1979年起转入隔热舱冰藏保鲜试验,致力于提高鱼舱保温效果的研究。通过选用来源广,导热系数及吸水率较小的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作为隔热材料,取得较理想效果。该冰藏保鲜法与普通冰藏法比较能省冰20%以上,鱼舱温度可降低2~3℃,鱼体中心温度可降低1.5~2℃,渔获物每100克肉中挥发性盐基氮值可降低2.5~3.5毫克,保持了鱼获质a,次鱼率降低4~10%。该项成果1979年获省优秀科技成果三等奖,并被省水产局作为现阶段提高浙江省水产品质量的主要方法之一。
由于浙江省一度冰源紧张,为了适应部分季节渔船不带冰生产,省海洋水产所顾祥源等与有关单位又合作开展了机帆船隔热鱼舱结构改进推广试验,采用聚抓乙烯薄膜包装隔热泡沫塑料的方法,提高保温层的密封性能。根据鱼舱不同部位的传热特点,选用不同厚度、不同结构的隔热层,在“冲洗理鱼、层鱼层冰、薄鱼薄冰、轻装轻卸”和及时抽吸舱底污水,防止两次污染等操作措施配合下,获得了好的效果,1980年推广217组。该课题1980年获国家水产总局科技改进二等奖,1981年获国家农委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奖。
自1979年隔热舱冰藏保鲜取得成功后,考虑到单靠冰的融化吸热来抵消鱼体热和渗入的热量,在气温高,渔场较远的情况下,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舟山地区科委给舟山渔机所下达《管道式冷藏鱼舱保鲜试验》任务。试验采用压缩机组和冷却盘管制冷系统,使周围介质得到降温,经实船使用,秋天带鱼保鲜十天无次鱼,春、夏汛保藏流网作业鱼货,出口率可达98%以上。
1983年浙江省水产进出口公司为了进一步提高群众渔业生产第一线鱼货鲜度,通过补偿贸易形式,由日本引进一套产量为250公斤/次的平板冻结装置和一套风冷冷藏装置,直接用于螺门机帆渔船,舟山水产所负贵试验测试.通过使用证明,保鲜效果好,但由于鲜鱼优质不优价,以及鱼货集中过多难于及时处理等原因,经济效益不明显,未能推广。
1985年,为了适应中国对虾出口的需要,浙江省水产进出口公司通过补偿贸易,从日本引进8台平板冻结机的关键部件(平板与液压机械),给普陀、定海、岱山、温岭等县养殖公司用于冻结保鲜中国对虾。同年,玉环县水产局从福建引进平板冻结机装于钓船,后因机器出现故障而中止。
同年,岱山县水产供销公司开展始缪鱼短途冷藏链运销技术试脸,获得成功。此项技术采用箱装技术与陆上冷却海水池相结合,使沮度处于2~1℃范围,抑制酶的活性及微生物繁殖,达到保鲜目的。
1986年,浙水院开展连头冻藏对虾防黑变研究,通过综合控制酚酶氧化酶褐变的技术,取得了连头冻藏对虾防黑变的新工艺。它是在控制原料一定鲜度的前提下,应用优选出的PA组合配方冻结,经-18℃冷藏,六个月不黑变。作为保鲜防黑剂主要成分-PA。其毒理分析与评价,于1988年经全国食品添加剂委员会审查通过,同年由卫生部下文批准使用。